危機事件的特點決定了危機管理與日常管理工作的差異性。危機管理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
1、社會性
任何危機的出現都不可能僅局限于某一部門或領域。如果危機爆發后,只依靠政府的力量或只依靠企業的力量是無法搞好危機管理體系的,必然需要社會各方的協調配合。特別是在公共危機爆發時,除了有一個專門的政府機構進行指揮外,無論是政府的其他機構還是企業,無論是專家還是平民百姓,無論是前方還是后方,只有全員動員起來,整合社會的各種資源,齊心協力,促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格局,才能形成一個制度化、規范化的危機處理系統,以便有效的開展管理危機工作。
2、復雜性與權變性
危機產生的原因往往是綜合因素促成的,是由國內外的政治、經濟因素或社會因素、自然因素等綜合作用造成的。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社會網絡化的發展,危機的傳遞性增強會產生災害鏈的放大效應。這種傳遞效應應經常體現在連鎖反應上,一個危機事件還沒有處理完又會引出另一個危機事件的爆發。而且危機事件是動態發展的,每次爆發的危機與以往發生的危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這些都增加了危機管理工作的復雜性。因此,危機管理不論是在危機事件發展的不同階段,還是針對不同的危機,都不可能照搬原有的管理模式。管理者必須有創新精神,要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監測、預警、干預或控制以及消解等措施來管理每一個危機。即使在危機發展的同一個階段內,也需要管理者根據實際情況來靈活應對。
3、突發性與不確定性
管理決策的危機往往是在人們意想不到的時候突然爆發的,危害性很大。如果管理機構不能立即采取措施進行控制,后果不堪設想。而且在危機爆發后,給決策者的反應時間是十分有限的。由于危機事件的誘因及其危機爆發后的發展態勢往往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因此,當危機發生時,由于形勢的嚴峻和時間的緊迫,決策者往往只能根據有限的信息來進行判斷和決策,這樣必然會增加決策風險。此外,由于系統偏離了正常運轉,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決策是不能按日常的決策程序進行的,決策者必須隨機應變,簡化決策程序和壓縮決策時間,采取非程序化的方式來進行決策,及時的確定和實施救助行動來控制危機。這是對管理決策層整體素質和綜合實力的嚴峻考驗,要求決策者有較強的洞察力、判斷力和果斷的決策能力。
上一頁:危機管理與管理溝通的共性與區別
下一頁:危機管理要遵循哪些原則 |